有人花千元“抱樹”、有人買水晶上癮
有人買高價產品被“割韭菜”,有人花上萬元“被詐騙”
“療愈經濟”,是解壓藥還是智商稅?
在都市快節奏運轉與高強度壓力的雙重夾擊下,“療愈”正在成為一門大生意。
寫字樓午休時段的頌缽、冥想課程悄然興起,社交媒體上“抱樹療法”話題持續升溫,《我的阿勒泰》等治愈系影視更帶動了新一輪文旅消費熱潮。這些原本小眾的療愈方式——從音療到自然療法,正通過社交平臺的傳播效應迅速破圈,催生出規模可觀的新興市場。
然而,快速擴張的療愈產業也面臨諸多質疑。行業缺乏統一標準,部分項目收費高昂但效果存疑,甚至被批評為“收割焦慮”。
當“情感缺口”逐漸拉大,這場由社會情緒催生的消費浪潮,是否為心靈提供了解藥,又能走得多遠?
“抱樹”抱走壞情緒,水晶買出“好心情”?
“Forest(森林),for rest(休息)。森林確實是個能讓身心放松的地方。”回憶去年冬天初次體驗“抱樹療愈”,杭州姑娘丁丁依然能清晰描述當時的細節。當時她工作受挫,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某機構組織的森林冥想活動,清新的空氣、斑駁的陽光和泥土的氣息讓她暫時逃離了寫字樓的壓抑。
這場標明體驗價為780元的“森林療愈”持續了近三小時,其中就包含“環抱古樹”的環節——雙手環抱樹干,彎腰用頭頂住樹身,保持這個姿勢靜默數分鐘。
丁丁說,當額頭貼在粗糙的樹皮上時,她突然想到一句話——“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那一瞬間,工作上的焦慮好像突然消失了。
到現在,丁丁還保持著每月一次的森林“充電”頻率。“森林里不僅有樹,還有陽光、風和溪水,讓我能更好地對抗壓力。”
丁丁并不是個例,像她這樣的都市人還有很多。在某社交平臺,“抱樹”一詞的瀏覽量達到1675.7萬,而在這個話題下有5.5萬人討論。有人說抱樹時感受到“有一種被保護有依靠的安全感”,也有人提到“注意力前所未有地集中”。
另一些年輕人則把目光投向水晶。在社交媒體上,水晶與“心理療愈”“轉運”“磁場”等關鍵詞緊密綁定,年輕人將美好的期許投射其中,成千上萬條筆記分享編織出水晶手串的功效神話。
31歲的薛華(化名)是水晶的忠實愛好者。從一年前“入坑”開始,她購買了各式的水晶手串和擺件,平均每月都要花費上千元。不過,在購買水晶時,外觀設計是薛華更為關注的因素,品類和產地等都是其次。
而對網上盛傳的水晶療愈功效,薛華認為,大多數水晶買家都不是為了療效而消費,“某種程度上,我們是把療愈當作買東西的借口。買到好看的水晶,心情就很好,很開心,也挺解壓的。”
療愈消費與情緒消費重合,焦慮與壓力催生市場
近兩年,國內療愈產業出現了爆發性增長,頌缽音療、森林浴體驗、水晶能量療愈等各種項目層出不窮。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顯示,2024年,消費者除了追求性價比之外,情緒釋放將成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研究數據顯示,當下,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5%。
據《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73.6%的城鎮居民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16.1%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心理完全健康者僅占10.3%。
“就像綠皮車要在高鐵的軌道上行駛,很多人被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包裹。”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翠芳打了個比方。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工程與電子商務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肖亮教授亦認為,人群中存在的焦慮,構成了療愈經濟的剛性需求基礎,加之政策支持、數字技術應用等,都為療愈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杭州合歡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邵潔寧指出,療愈消費某些時候與情緒消費重合,“兩者都可以說是較為籠統的概念,從中獲得愉悅的感受,或自己覺得在提升、在變好,對消費者個人而言也算是一種治愈。”
邵潔寧表示,療愈產業的興起可以說是一種積極信號,“說明大家開始自我關注、自我關懷,開始關注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并嘗試多樣化的調節方式。承認壓力的存在,愿意嘗試療愈自我,其實是個好開始。”
王翠芳亦認為,“療愈產業的興起是一個多維度的社會現象,不但折射出更多人開始關注自身精神需求的社會心理變化,也是對現代性困境的集體回應。很多療愈方式,具有一定的儀式感,又能群體參與,恰恰可以解決人們在網絡時代的‘無根’困境。”
“踩雷”和質疑層出不窮
專家提醒客觀看待風險
社交平臺上,搜索療愈,既有溫暖經歷,也有“避雷”和質疑——遭遇騙局、被割韭菜、提醒慎重參加等內容層出不窮。有人自述花了3000塊錢卻被療愈師割韭菜,有人購買高價產品卻發現是虛假功效,還有人在療愈機構交納上萬元課程費、“加錢更換純凈場地”后對方卻失聯……
邵潔寧指出,作為新興行業,療愈行業本身還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過度包裝、缺乏管理規范和商業保障、存在溢價問題,部分療愈方式可能還會涉及灰色地帶,難以界定是否合法,甚至被人用于詐騙等。“這些都是需要客觀看待的風險。”
她表示,療愈行業要想長期發展、走得更遠,需要更加規范化,出臺相應的法律或相關規則對其加以約束、規范,比如明確標價、建立合理收費標準等。
“可以把療愈作為保養,但不能把它作為治療的途徑。”王翠芳提醒,對療愈服務,應該理性看待,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傳,“一些不規范的亂象,相信也會隨著行業發展被時代淘汰。”此外,她表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如果本身問題較嚴重,那就不能單純依靠療愈來解決問題,要積極就醫,尋求更加專業、成體系的心理干預。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