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度千秒!”今年,位于安徽合肥“科學島”上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創新的世界紀錄。EAST裝置又稱中國“人造太陽”,是我國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其目的是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在地球上通過可控的核聚變過程釋放大量能量。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云濤表示,一旦實現核聚變能源商業應用,一定會帶來人類文明的改變和生存方式的改變。
這僅僅是安徽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2025年以來,“祖沖之三號”問世,再創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我國首個以深空探測命名、由中國牽頭發起的航天領域國際科技組織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在合肥揭牌成立;今年一季度安徽省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均躍居全國第1位……江淮大地,科技創新如春潮涌動。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時強調:“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安徽牢記囑托,以“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近年來,“從0到1”的原始創新后,安徽繼續書寫著“從1到10”的成果衍變、“從10到100”的產業質變,持續踐行“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的壯志雄心。
日前,光明日報調研組深入大科學裝置建設現場、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產業創新角力賽場,感受安徽科技創新的“心跳”,探尋安徽實現“彎道超車”的密碼。
“從0到1” 一棒又一棒拼搏接力
走進位于合肥北郊的未來大科學城,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工程建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BEST預計于2027年建成,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告訴調研組。
“20世紀70年代,我國籌劃在合肥建造一個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熱核反應實驗裝置。選擇合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科學院電工所已于60年代在合肥建成一個大型儲能電感裝置,可以為熱核聚變裝置的強大脈沖電源提供支持。”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告訴調研組,那個承載著中國人最初夢想的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被命名為“八號裝置”。
20世紀90年代,老一輩科學家們用牛仔褲、瓷器等生活物資,換取了蘇聯半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并對其進行根本性改造。萬元熙院士帶領團隊發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在簡陋的實驗室成功制造出各類關鍵部件與設備,項目自研率達90%以上。
近幾年來,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從100秒到400秒再到1000秒,完全是由中國的磁約束核聚變團隊來保持這樣的世界紀錄。科技創新如同一場曠日持久的接力賽,一系列“從0到1”的創新裂變背后,是科研人員久久為功的耐心,也是政策賦能的結果。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學裝置集中的地區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合肥大科學裝置建設從此步入“快車道”。
在“投入大、周期長”的大科學裝置建設上,合肥不僅“舍得花錢”,還組建合肥未來大科學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采取“交鑰匙工程”的方式代建科創平臺,讓科學家心無旁騖做研究。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合肥已有13個在建和預研的大科學裝置,其中9個布局在未來大科學城。這片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布局建設著先進光源“大眼睛”、雷電防護“金鐘罩”、緊湊聚變“小太陽”等一批大科學裝置項目,催生著一個又一個“從0到1”不斷涌現。
“我們研發的太赫茲安檢成像系統,就是大科學裝置衍生的‘金蛋’之一。”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宏北說。2019年成立的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以核聚變技術為根基,將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成功研制出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太赫茲激光透射成像系統、太赫茲數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
太赫茲只是聚變衍生出的檢測技術之一。“我們做過一個初步的估算,可控核聚變如果投入100個億元,可以帶來1000個億元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迭代開發。”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聚變中心負責人孔德峰向調研組介紹說,“它涉及的產業鏈和技術鏈非常長、非常復雜,不光是高技術含量,而且是高凈值產業。”
與此同時,如同“平地摳餅”,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在合肥上線運行、50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芯片“驍鴻”刷新紀錄……合肥高新區的云飛路又被稱為“量子大道”,沿途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龍頭企業,涵蓋量子計算、通信和測量三大領域,形成了全國最密集的量子產業生態圈。
然而,10多年前,這里還是合肥郊區的一片農田。“合肥作為量子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國近1/3的量子科技企業,全市量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70余家,居全國首位。”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呂波說,合肥已初步構建了從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到工程化、產業化的完整量子生態鏈。
2009年,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沒有引起太多人注意。隨后,他們承接了合肥市建設“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的科技重大專項。“依托這個項目,我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子通信網絡,公司的技術從實驗室的離散式樣機轉化為初具一定產業功能的樣機。”國盾量子副總裁周雷說。
再之后,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建成,“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全部肇始于前期技術、應用的積累。如今,國盾與中國電信技術融合的量子密話密信用戶規模已接近600萬人。
“從1到10” 一次又一次有力托舉
調研組從今年4月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獲悉,合肥大科學裝置已累計形成衍生科技成果200余項,孵化科技型企業近50家。從“書架”到“貨架”,在安徽,一個個看似“高冷”的前沿科技,正以一年超5000億元的轉化規模進入市場。
走進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調研組見到了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這也是‘人造太陽’‘沿途下蛋’的成果之一。”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舒小琴介紹,“還有這些新增的展品,包括實時監測7000米級深海流速的探測儀、超導磁等離子體推進器、人形機器人頭面部交互模組等等,它們全都脫胎于原始創新成果。”
“從1到10”,相隔多遠?在與創新館僅一墻之隔的安徽科技大市場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科技成果登記、項目供需對接、成果評價、加速孵化……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所有服務,在安徽科技大市場都可以找到。
在這里,有個聽起來很“潮”的職業——技術經理人。2023年,左娟娟成為安徽科技大市場的技術經理人。她一邊要和高校師生“套近乎”,挖掘校內優秀的技術成果、幫助轉化,一邊要和市場打交道,幫助初創企業解決股權、知識產權、融資等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去年,我跟進一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技成果,這個項目因為技術優勢突出,許多創新平臺都想爭取。”為把這個項目引入合肥市廬陽區,左娟娟直接跑到該項目的實驗室里,“我可不是空手去的哦,而是帶著專為這個團隊定制的科技成果轉化方案,還有支持政策的條目式清單。”半年時間,多輪溝通,左娟娟的專業和真誠打動了對方。“在公司注冊階段,我基本全程陪同辦理,實時幫助項目團隊解決問題。”
在安徽,如今已有超過3600名技術經理人,今年以來鏈接科技項目達435個,完成成果轉化交易額近460億元。截至目前,安徽創新館已累計挖掘國內外成果1.8萬余項,掛牌、轉化科技成果3000余項,促成科技成果轉化交易金額超1100億元。
日前,調研組走進合肥中科知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賦權企業,其核心技術源于中國科大智能感知實驗室。“不需要佩戴電極,也不需要去除衣物,用戶躺在這張床上,就能無感完成心電圖監測。”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科知奇總經理張冬介紹。
5年前,中國科大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張冬團隊成了第一批受益者。通過先賦權、再轉讓的方式,他們獲得了科技成果所有權,并迅速組建了創業團隊。“項目的研究方向,我們已經在實驗室打磨了10年,通過賦權成果轉化模式,我們成功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張冬向調研組介紹,2024年公司營收達500余萬元。
在中國科大特聘副研究員張東恒看來,“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模式,特點在于充分相信科研人員,學校只扮演“培育支持”的角色。
通過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大模式”,安徽打造了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鏈接聯動的科創生態。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計賦權成果1109項,成果估值5.6億元。
“從10到100” 一場又一場創新競賽
今年前5個月,安徽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汽車出口量三項排名,均躍居全國第一位。
“從10到100”,安徽產業生態正在發生深刻嬗變。
在合肥,一座占地1500畝、相當于140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廠批量投產尚不足一個月,已拿下6500輛訂單。調研組走進尊界超級工廠,科技感撲面而來,超過1800臺智能機器人正有序進行自動沖壓、自動焊接、自動涂裝等工作。
尊界超級工廠為何落戶合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合肥站在了科技創新的前沿,在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等方面有深厚的基礎,正好能為超級工廠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尊界超級工廠負責人魏大衛告訴調研組,“我們結合江淮汽車的豐富制造經驗,運用華為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的優勢,共同打造了這條豪華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快汽車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應用,已形成汽車創新中心、汽車生態實驗室兩大創新體系,汽車創新中心已累計開展項目超50個。
從20世紀60年代的安徽第一輛汽車在江淮汽車廠下線,到2024年汽車產量全國第二,再到今年前5個月登頂全國第一。“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業的不懈努力。”安徽省發改委主任陳軍說,2023年,安徽發布全國首個省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條例》,組建省汽車辦,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推動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不走出安徽,就可以生產出一輛汽車。”根源在于安徽已擁有“整車+零部件+汽車后市場”的全產業鏈,僅零部件層面,安徽已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1100多家。
除了汽車,滁州還“追光逐日”,全球光伏20強企業有一半落戶當地;世界首片8.6代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正式下線,標志著我國高世代OLED面板有了自主可控的“心臟”;池州依托省級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在5公里半徑內,可以把硅基材料制成芯片產品……
調研組發現,近年來,安徽以“屏”為緣起,打造“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格局,目前集成電路產業已集聚企業超過500家,打通了電子信息制造業“缺芯少屏”的產業堵點。“屏”的下游——汽車產量、家電“四大件”等產品規模持續增長,為上游提供了市場支撐。這樣一種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生態圈,帶動了新興產業規模增長,同時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了產業鏈韌性。
在當下的中國,每三臺冰箱、每四臺洗衣機、每五臺空調就有一臺“安徽造”,每出口四輛汽車就有一輛“安徽造”……如今,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正步履不停、持續發力。
經驗與啟示
從中部省份到長三角的一員,從傳統農業大省到制造業強省,安徽圍繞國家政策導向、緊盯產業技術走向,搶抓機遇,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聚力突破,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以城校共生模式催生“科技+產業”發展新優勢。城校共生本質上是一種“雙向奔赴”和資源共享,其結果是“共生共榮”。這種發展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形成了以頂尖智力資源為內核、以重大創新平臺為載體、以優質創新生態為支撐的區域創新極核體系。當地依托中國科大科教資源優勢,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集聚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一批“國字號”大院大所,推動教產科融合發展。其關鍵創新在于構建了“教育—科研—產業”三位一體融合機制,確保前沿科研成果能夠實現就近轉化和高效產業化應用,催生了科大訊飛、國盾量子等一批“科大系”企業,推動量子產業、智能語音產業從無到有、發展壯大。
以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讓科研主體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這是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的基礎。為了讓科研人員舒心地“迎風起舞”,應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改革舉措,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題,努力讓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咬合,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圍繞國家政策導向、緊盯產業技術走向。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及長周期的特征。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國有資本“耐心資本”與“戰略引領”的雙重屬性,通過“以投帶引”模式創新,有效填補市場空白領域,系統性降低創新風險,靶向引導社會資本向戰略性、前沿性領域集聚。應精準研判全球產業技術變革趨勢,緊緊圍繞國家政策導向,以前瞻性戰略視野系統布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賽道。通過引進與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高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關鍵資源,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快速突破與能級躍升,從傳統產業體系向新興產業實現“換道超車”。
培育復合型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人才的引進與培育需要雙輪驅動,應瞄準“需要什么人才”,圍繞“人才需要什么”精準引才,重視培養青年人才,不斷豐富城市的新場景、新業態,增強青年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實戰+實效+理論”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為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提供人才支撐。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