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的云飛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量子”的顯著標識。這條路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龍頭企業,涵蓋量子計算、通信和測量三大領域,形成了全國最密集的量子產業生態圈,因此它便有了人們更為熟知的名字——“量子大道”。
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科教資源豐富,戰略科技力量厚實。當前,區域競爭激烈,安徽前有標兵、后有追兵。如何讓靜態的科教資源優勢動起來、活起來,推動高能級平臺更好激發創新“裂變”,對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如何實現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
當前,科技創新集聚化、融合化、協同化發展趨勢愈發顯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需要高能級創新平臺的支撐。
合肥濱湖科學城,集聚著一大批壓箱底的戰略科技力量。我省緊緊扭住推進合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這個“策源地”建設的載體、“打頭陣”的抓手,全力服務保障在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攻堅突破,一個個重大成果,一批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的“金娃娃”不斷涌現。
日前,全球首艘純氨燃料內燃機動力示范船舶“氨暉號”在巢湖水域首航成功,標志著氨燃料在船舶領域的工業化應用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豐碩成果的“代表作”。
合肥國家實驗室,是代表國家量子科技最高水平的戰略力量,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基石,正以國家緊迫的戰略需求為導向,專注于量子信息領域的重大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從“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等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到支持國盾量子、本源量子等本土培育的領軍企業做大做強,合肥濱湖科學城聚力打造全球一流的量子科技創新中心和全國領先的量子產業集聚中心,持續激發戰略科技力量發揮集聚效應、輻射效應、聯動效應。
從誕生重大科技成果,到催生前沿領域的“現象級”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如何更好賦能產業發展,實現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
“關鍵是要發揮平臺的‘催化’和‘牽引’作用。”省經濟研究院宏觀服務部主任張貝爾認為,與滬蘇浙先發地區相比,安徽在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前沿創新創業、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等方面有待進一步發力,以創新平臺聚合多元創新要素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以浙江為例,浙江在“杭州六小龍”成長中,形成了“需求導向+場景驅動+戰時機制”的產學研用融合新模式。比如,西湖大學腦科學中心向強腦科技開放神經解碼數據庫,聯合攻關信號降噪算法。
張貝爾建議,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支持平臺與企業雙方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等合作載體,探索“企業研發總部建在平臺上”的多主體協同創新,推動平臺與企業合作從傳統的松散型向緊密型、融合型轉變,實現平臺與產業、創新策源與創新主體的雙向奔赴。
如何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7項低空經濟領域項目路演發布,“清華猛獅陸空巡洋艦(陸空兩棲飛車)”等4個優質成果轉化項目現場簽約……日前,在安徽“雙創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供需對接會暨安徽科技大市場月度交易會活動上,場景機會和場景能力面對面對接,科技成果和需求企業一對一洽談,一批科技“高精尖”與產業“淘金團”成功“聯姻”。
“科技創新,不是論文發表了、專利申請了就大功告成了,我們要努力把創新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袁程認為,要發揮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讓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近年來,合肥濱湖科學城聚焦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合肥先進光源(HALF)等大科學裝置以及高能級創新平臺,開展大科學裝置衍生科技成果的發現、挖掘、策劃、轉化,累計挖掘梳理大科學裝置衍生成果并推動設立企業50余家。
相較先發地區,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技術合同成交額是反映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晴雨表”,根據《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上海向蘇、浙、皖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為744.32億元,占長三角之間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達到35.58%;相比之下,我省向滬、蘇、浙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一般要經歷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和成果產業化三個階段。“從評估市場潛力到最終產品落地,每個環節都要有充分的資源保障,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棧式、全鏈條服務,有效破解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各階段難題。”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說。
如今,以安徽創新館為集中推廣展示先進成果的“前店”,以省市縣三級分市場和產業化基地為“后坊”,這種“前店后坊”創新模式貫通了科技成果轉化鏈條,推動需求挖掘、中試驗證、企業孵化、落地生產無縫銜接。依托安徽創新館,合肥濱湖科學城積極打造全國首創的展示交易轉化一體化運營模式,組建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運營公司,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覆蓋、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安徽科技大市場。
作為新興職業,技術經紀人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云濤建議:“對標國內外一流標準,借鑒國際知名機構經驗,需要大力培養技術轉移轉化經紀人,著力打造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從而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科技創新創業。”
如何實現創新要素從“物理聚合”到“化學反應”?
合肥科學島上,“人造太陽”的探索持續突破;安徽科技大市場內,一系列創新服務助力科創成果落地生“金”;駱崗公園里,無人機“空投”外賣等一批“超級場景”融入市民生活,也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合肥濱湖科學城坐擁優質科教資源,在高能級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已有不少探索,但靜態的科教資源要真正“動起來、活起來”,最終離不開創新生態的系統性支撐。
走進合肥國盾量子展廳,一塊藍光大屏呈現的合肥“數字地圖”上,動態光纖勾勒出全球最大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合肥量子城域網。“沒有本地逐步完善的創新生態,就沒有量子科技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加速度’。”國盾量子副總裁唐世彪的感慨,道出了企業發展的關鍵。國盾量子攜手合肥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大等科研力量聯合攻關,推出世界首款1U量子密鑰分發設備、全球首個小型化量子衛星地面站,成為全球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跑者”。
這樣的協同效應,并非偶然。為了讓創新要素“串珠成鏈”,合肥濱湖科學城不斷探索:依托安徽創新館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七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擰成多方聯動合力;舉辦“科里科氣·科創薈”路演,搭建概念驗證與中試熟化平臺,推動大科學裝置衍生企業落地生根。一系列舉措,為創新生態搭建基礎框架。
框架之下,“成長煩惱”也隨之顯現。專家學者認為,目前來看,合肥濱湖科學城的創新要素雖然初步實現“物理聚合”,卻未形成深度聯動的“化學反應”,同時,部分支持政策側重短期“輸血”,缺乏與產業發展周期適配的長效設計。
對此,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齊美東建議,我省要進一步深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優化以政務環境為核心的營商環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與市場協同體系,推動創新生態從“搭框架”階段向“強功能”階段升級,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像活水般順暢流動,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自然生長、生生不息。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