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報 | 以“科普熱”促“閱讀熱”
2025年10月20日 10:40
《中國文化報》2025年10月20日 06版
“毒蛇是否都是三角頭?”“遇蛇如何應對?”面對聽眾接連提出的問題,黃山自然講堂志愿者老師汪世利一一耐心解答。前不久,他走進安徽黃山風景區,為人們帶來一堂實用的蛇類防范科普課。

“黃山自然講堂”志愿者老師帶領小讀者在戶外觀察自然現象
受訪單位供圖
“黃山自然講堂”是黃山市圖書館推出的科普閱讀推廣項目,依托專業人才和場館優勢,將地質地貌、動植物科普與閱讀推廣深度融合,面向公眾開展科學普及,已成為該館一項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品牌。
“以前黃山市缺乏科技館等專業科普機構,也沒有成體系、有特色的自然科普活動,圖書館僅靠科普圖書難以滿足市民對高品質科普內容的需求。”黃山市圖書館培訓部負責人王婧如說,“黃山作為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擁有獨特的地質地貌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有一批熱愛自然、專注研究的專業工作者,這為我們開展科普活動提供了良好基礎。”
2020年,“黃山自然講堂”正式啟動。黃山市圖書館與黃山市科學技術協會、黃山地質公園博物館等單位合作,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該團隊深入挖掘黃山本土資源和館藏科普內容,開發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活動,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擔任主講。
“我知道螞蟻是怎么走路的了!”在自然講堂“奔跑的螞蟻”一期中,歙縣棠樾村的吳翊萱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通過觀察和模擬了解了螞蟻的行走方式。“奔跑的螞蟻”作為自然講堂的經典課程之一,已在當地區縣開展多場巡講。
4年來,“黃山自然講堂”不斷優化升級。依托廣大讀者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與細節,新主題內容優先在黃山市圖書館首講,打磨成熟后再推向全市中小學和鄉村。目前,“關于娃娃魚的那些事兒”“巖石三兄弟”“黃山世界地質公園誕生記”等多個主題已成為經典課程內容,構建起以黃山市圖書館為中心、輻射全市學校和社會機構的科普格局。
2023年全國科普日,徽州區西溪南生態營地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戶外觀鳥活動。孩子們借助望遠鏡仔細觀察灘涂中棲息的候鳥,記錄下曾在圖冊中見過的鳥類身影。自2023年起,“黃山自然講堂”將部分經典課程從室內延伸至戶外,并結合節氣、候鳥遷徙等自然現象,在鄉村和濕地開展自然觀察課,進一步拓展形式、提升體驗,讓參與者在真實環境中探索自然奧秘。
目前,“黃山自然講堂”已成為黃山市圖書館的一張亮眼名片,有效帶動了入館人數和圖書借閱量的增長。館長倪清華表示,自然講堂帶來的“科普熱”促進了“閱讀熱”,圖書館相應增加了自然科學類圖書采購,設立專題書柜,并推出一批優質數字資源,方便讀者延伸學習。未來,圖書館還計劃推出科普研學活動,努力構建“館內講座+戶外觀察+科普閱讀+特色研學”的科普教育生態鏈,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黃山自然講堂”已舉辦99期活動,服務超10萬人次,榮獲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典型案例,走出了一條以科普教育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通訊員 吳嘉瑋)


中安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皖B2-2008002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廣告發布誠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