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三角腹地的皖東平原,一場關于農業廢棄物治理的數字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3月13日,安徽省供銷集團2025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暨“兩回收”數字化回收網點觀摩座談會上,明光市“兩回收”數字化管理模式引發全省30個縣區農業農村局40余名代表的關注與熱議。
那么,廢棄農膜與農藥包裝廢棄物究竟如何實現高效回收處置?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調研采訪組深入明光市古沛鎮一探究竟。
創新回收模式:“智能終端+移動云車”雙軌并行
走進明光市,回收模式的創新成果隨處可見。這里為農業廢棄物回收提供了兩種選擇:定點回收和上門回收,無論小農戶還是種植大戶,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對于小農戶而言,定點回收無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以前這些農藥瓶子就像燙手山芋,扔在田里怕污染,堆家里占地方,現在有了回收點,方便太多了”在古沛鎮的數字化回收網點,村民李大伯掏出手機掃碼開箱,熟練地將收集好的農藥瓶倒入智能收集柜。
這樣習以為常的場景,在五年前簡直是難以想象的。2019年明光市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開始探索“政府主導+企業運營+農戶參與”的創新模式,2024年8月引入合肥綠葉生態園林集團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數字化回收模式,推廣應用智慧農業數字終端。現如今已在17個鄉鎮農技站設立了定點回收網點,并配備87臺有編號的智能收集柜。智能收集柜如同散布在鄉間的“綠色驛站”,每周三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小農戶。
但對于種植大戶,上門回收則是貼心服務。古沛鎮種植大戶柏祖皓:“以前用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只能堆在田邊,既占地又污染環境,而現在用手機點單上門回收,就像叫快遞一樣方便。”
如今,種植大戶只要在線上“點單”預約,線下就會迅速“接單”并派工作人員駕駛封閉式清運車,按“下鄉”工作法,沿固定線路到路口、田間地頭上門回收。
為了讓這套回收模式真正扎根落地,古沛鎮農技站站長張林說:“我們通過廣播、會議、微信、短信等方式,讓農戶從最初的無所謂,逐漸轉變為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回收工作。”
真金白銀的激勵:讓環保可“變現”
“以前覺得這些東西扔了就扔了,現在還能換錢,當然要積極收集起來送去回收了。”一句質樸的話語,道出了有償激勵制度的成效。
在明光,每一片農膜、每一個農藥瓶都能兌換“真金白銀”。按農藥瓶3元/公斤、鋁箔袋5元/公斤、地膜1元/公斤的回收標準。農戶通過智能收集柜或“移動云車”投遞后,就能實時收到回收金。回收金由綠葉集團先行支付,財政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結算補貼。
在“兩回收”數字化回收網點觀摩現場,廣德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生態能源中心主任肖兵海注冊體驗后,看到支付寶到賬金額,不禁連連稱贊。“系統自動結算,回收金秒到賬,比賣糧食還快,老百姓肯定熱情高漲”
這種“看得見、摸得著、速度快”的獎勵機制,徹底改變了農戶的行為模式。
為了進一步放大激勵效應,明光市還將回收數據與農村信用體系深度融合。具體來說,按照農戶回收廢棄物后在支付寶所獲得的兌付資金來折算,每10元就可以積1分信用分。農戶每積攢到50個信用分,就能兌換1顆信用星。而農戶每獲得1顆信用星,銀行部門就可為其授信3萬元的生產貸款額度。農戶每積累到3顆信用星,信用等級就提升一級,起始等級為C級,每提升一級信用等級,授信貸款額度就會增加10萬元。當農戶的信用等級達到A級時,可獲得的授信貸款額度高達50萬元。
簡而言之就是信用積分達到一定水平時,不僅能夠提高農戶的信用貸款額度,還會有一定的物質獎勵和信貸支持。“環保能賺錢,這生意可真劃算!”這是不少當地人的心聲。
數字賦能:從“粗放管理”到“精準治理”
在明光市,數字化為農業廢棄物回收帶來了質的飛躍,操作便捷快速便是一大顯著優勢。
農戶通過簡單的掃碼,就能將廢棄物投入智能回收設備,自動完成稱重,全程方便快捷。而且,數字化回收系統與農戶支付寶賬戶綁定,1秒鐘實時到賬,實現了“自動識別、自動稱重、自動上傳、貨幣結算、實時到賬”智能回收全過程,與人工回收的繁瑣流程形成鮮明對比。
為確保清運處置規范有序,明光市搭建“兩回收兩利用數字化平臺”,相關部門通過平臺可實時掌握各回收點廢棄物產生量、回收量、清運及處理進度。“平臺就像一個指揮中心,讓我們對整個回收處置流程了如指掌,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明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這個平臺還具備強大的信息傳輸功能,能實時接收全市各鄉鎮網點回收數據信息,并同步傳輸至“安徽省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跨業務的數字服務共享應用。從回收到處理,數字化系統實現了全流程追溯,解決了人工回收追溯難的問題。
安徽省供銷集團副總經理劉松介紹道:“‘兩回收’數字化回收模式,是基層創新實踐的生動縮影。通過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與數字化管理結合,建立‘縣(區)——鎮——村’三級回收體系,展示了‘一張圖、一張網、一個平臺’數字化網絡處理新經驗模式。這一模式解決了傳統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以數據賦能實現精準監管和長效運行。”
如今,在明光市的鄉村,整潔的農田上很難發現農業廢棄物,廢舊農膜和農藥瓶回收率也逐年提升,2024年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93.08%和86.13%,處置率為100%。明光市的成功實踐,為農業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借鑒,生動展現了“小回收”撬動“大生態”的無限潛力。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淮河平原,又到了每周周三,古沛鎮的智能回收柜已閃爍著綠色指示燈。李大伯將第28次投遞的農藥瓶推入箱體,手機隨即收到5.3元回收金。這個普通的操作場景背后,是明光市構建起的農業廢棄物治理生態系統——從田間到云端,從指尖到心間,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千萬農戶的生產生活方式。當綠色成為皖東大地的主色調,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調研采訪組 吳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