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 中安在線
清晨的造甲鄉,陽光灑在“和美造甲紅源善治”的微信小程序界面上,村民們正通過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育才路小學的“小樹洞”信箱前,社工輕輕取出孩子們的心里話;長豐縣的街頭巷尾,志愿者穿梭在晨光里,幫扶、巡邏、宣講……長豐社會工作以創新實踐書寫的基層治理新圖景。
積分超市里的鄉村之變
“清掉家門口雜草就能攢積分換大米,實在!”造甲鄉村民田大爺拎著兌換的商品,笑意里藏著干勁。作為合肥北鄉支部的發源地,造甲鄉將紅色基因融入治理創新,探索出“四個三”工作法:建強指導員、管理員、監督員三支隊伍,確保積分治理有人抓;立足群眾需求、治理需要、鄉村實際三個維度,讓積分規則接地氣;抓實指標制定、申報審核、評議公示三個環節,讓每一分都透明;搭建智治平臺、交流平臺、積分超市三大載體,讓積分兌換有盼頭。
如今,造甲鄉積分制知曉率已達90%,推動鄉村治理參與率達73%、參與志愿服務4368人次、參與人居環境整治731人次,連最棘手的秸稈禁燒也成了村民的“自覺事”。
“以前村里各人自掃門前雪,現在為了攢積分,大家主動清掃街道。”造甲鄉民政事務所所長趙昕指著墻上的積分宣傳欄笑道。從“積分換商品”到“積分就是積德”的觀念轉變,積分制早已超越了物質獎勵的范疇,成為鄉村德治、自治、法治融合的紐帶,讓“紅源甲地”的紅色底蘊,轉化成了“造和美鄉村”的生動實踐。
校園里的“心靈捕手”
“老師,我同桌三天沒跟我說話了,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小樹洞信箱里,又躺著一封稚嫩的來信。在長豐縣崗集鎮育才路小學,一場關于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探索與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我們想給孩子們的成長,添一份專業的守護。”長豐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張紅介紹。學校社會工作的核心,是把專業力量、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織密“家校社”聯動的保護網,讓每個孩子的學業壓力、成長困惑都能被看見、被回應。作為全縣首個標準化學校社工站,這里派駐的 3 名專業社工,已成為 439 名學生的 “心靈港灣”,為他們提供專業、系統、全面的陪伴與支持。
校園社工的工作,滲透在校園的角角落落:校園漫步、“護童成長”兒童性教育系列課程、“童享零欺凌”校園防欺凌系列課程、“小樹洞信箱”、困境兒童個案幫扶以及“守護童心”系列活動……這些服務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和心理健康,還為困境兒童提供了實際幫助。
“以前覺得社工是‘管問題學生’的,現在知道他們會陪我們玩游戲、聽我們說話。”孩子們的話,道出了校園社工服務最珍貴的價值——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守護每一顆童心的自然生長。
志愿紅:讓城鄉實現“雙向奔赴”
志愿服務的暖流,正在長豐的城鄉之間汩汩涌動。
在吳山鎮四墩村,72歲的老支書李家瑞翻開調解記錄本,96起成功案例寫滿泛黃的紙頁。這支平均年齡71歲的“五老和事墩”調解隊,憑公信力化解了土地流轉、改廁糾紛等諸多矛盾,引得外村專程來“取經”,用歲月沉淀的智慧為鄉村和諧添磚加瓦。
而在馬郢村史館,青春力量正與鄉土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馬郢的故事,要從很久以前說起……”志愿者小林為游客娓娓道來,這個“城鄉青少年志愿服務+”項目培育的200名志愿者,不僅設計出紅火的文創市集,讓村民土特產銷量翻三番,更讓城里孩子走進田野、村娃接觸新知,在雙向交流中架起城鄉溝通的橋梁。
這些生動實踐,正是長豐縣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縮影。為了讓更多溫暖故事持續上演,當地著力提升志愿服務標準化、品牌化、項目化、專業化水平,舉辦了2025年長豐縣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大賽設置的“種志計劃”與“扶強計劃”兩個賽道,既著力培育貼合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扎根群眾需求的小而精特色項目,又重點扶持那些在實踐中廣受好評、社會效益突出的成熟項目,讓志愿服務在精準培育與重點扶持中不斷成長。
從積分制里的“小確幸”,到校園社工的“小心意”,再到志愿服務的“大情懷”,長豐縣用治理創新證明:基層工作的密碼,就藏在對群眾需求的“回應”里,藏在與百姓心貼心的“互動”中,更藏在讓每個人都能參與的“共建”里。這股從長豐大地上生長出來的治理力量,正讓城鄉和美畫卷越繪越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