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8月29日晚,黃山市黟縣宏村景區上演非遺魚燈表演。通訊員 儲成勝 攝
黃山是中國現代旅游始發地,其文旅產業近年來實現長足進步和跨越式發展。面對新形勢、新需求,黃山文旅正步入瓶頸期,面臨提質升級的挑戰。
變革可破舊局,創新可立新篇。今年以來,黃山市秉持“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文旅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努力把文旅流量更好地轉化為發展增量。
深挖徽韻,讓傳統“活”出新精彩
魚燈搖曳映長夜,煙火璀璨照古村。
不久前,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舉辦“魚燈浪漫奇妙夜”活動。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非遺項目,首次在非春節期間進行表演,打破了魚燈“專屬”正月的傳統。
活動現場,除了魚燈表演,還有頒發“魚燈定情證書”、放“河燈”祈福等諸多契合年輕游客的新玩法。
“為跨出這一步,我們召開了汪滿田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深入村組、魚會、村民當中征求意見建議,魚會、村民均對活動表示支持。”談起此次創新,溪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朱文卿說。
如果說汪滿田村打破的是傳統,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打破的則是常規。
一個運營了24年的景區如何推陳出新,一直縈繞在黃山市徽州呈坎八卦村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越的心頭。恰巧,一部電視劇的取景幫助周越打開了思路。
去年12月,電視劇《家業》在呈坎景區取景,其中的“盛世徽州魚燈煙花秀”場景在網上引發熱議。“我們迅速響應,斥資30萬元獨家購入該場景版權。在復刻拍攝場景的同時,疊加魚燈、舞草龍、徽劇等非遺展演,打造了‘盛世徽州 呈坎社戲 一夜魚龍舞’沉浸式文旅體驗產品。”周越說。
今年以來,呈坎景區共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其中夜游游客達38萬人次,同比增長200%,民宿入住率增至96%,漢服旅拍館、咖啡館、非遺文創店等新增20余家。
“一般認為,1978年是中國現代旅游元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游客已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旅游,而是追求差異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深度體驗。因此,旅游產品的創新勢在必行。”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何莽認為,旅游產品創新的關鍵是基于旅游地的資源與文化特色,通過新玩法來突破同質化瓶頸,提升游客參與度。
星空呈陽、“皖南巴厘島”、文堂戲水……如今,黃山市的眾多景區景點正在市場需求升級與行業轉型的雙重驅動下,努力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意驅動型轉變,文旅產品創新的浪潮已澎湃興起。
今年2月,在省旅游景區協會發布的“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典型案例中,西遞沉浸式夜游、徽州古城文旅街區、花山謎窟沉浸式體驗、太平湖水上公共服務中心體驗合集獲評“新場景典型案例”,齊云山生態康養度假區、文旅微短劇《鐵拳無敵楊芊芊》、華胥氏文創產品創意零售獲評“新業態典型案例”。
“寵客”有方,讓口碑自成流量
“今年國慶假期,食堂繼續對游客開放。”9月23日,黟縣宏村鎮副鎮長李彥對記者說。
被譽為“畫里鄉村”的宏村風景區,每年接待游客350萬人次至400萬人次。為便于游客就餐,今年春節前夕,宏村鎮萌發了在春節假期期間向游客開放鎮政府食堂的想法。
五菜一湯的“10元暖心套餐”推出后,受到游客及網友的廣泛好評。來自北京的游客劉銅鎖以詩贊之:“畫里炊煙飄香遠,暖心價廉客流連。”
李彥表示,今后每逢重大節假日,都將推出“暖心套餐”,努力將其打造成寵客品牌。
近年來,自駕游成為老百姓假期主要出游方式。對于自駕游游客來說,“停車難”往往是最頭疼的事。
為緩解游客的“停車難”,2023年“五一”假期,黃山市嘗試將機關企事業單位停車場錯時對外開放,20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476個泊位免費供市民與游客停放。
今年“五一”假期,對外開放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泊位分別增至192家和7692個。“今年國慶假期,還將繼續實施錯時免費對外開放。目前,正在統計最新的泊位數。”9月23日,黃山市委宣傳部文明創建科科長陳慶向記者表示。
“真正的寵客不在于口號多么響亮,而在于細微之處的真誠與溫度。旅游經濟是‘口碑經濟’,要重點關注游客的情緒價值。”省旅游協會旅游質量分會秘書長曹志虎認為,旅游服務創新的關鍵在于以情緒價值為內核,通過場景化體驗設計、個性化服務供給和情感化細節打磨等舉措,構建“記憶點—分享欲—傳播鏈”的良性循環,讓游客從滿意者變為自發傳播者。
為營造安全、有序、溫馨的旅游環境,每逢重大節假日,黃山市委社會工作部便會組織動員全市9000余名志愿者,在交通場站、高速路口、景區景點、文化場館等地,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線路指引、停車引導、應急救護和便民服務等志愿服務。今年以來,黃山風景區公安局已累計處置游客求助465起,尋回失物1260件,挽回損失181.8萬元……這些數字是“游客至上”理念的最好詮釋,也是徽州溫度的見證。
據統計,今年1月至8月,黃山市共接待游客6992萬人次、旅游總花費7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1%;接待入境游客21.69萬人次,同比增長63%。
“徽式”共富,讓流量惠及全域
8月28日,黟縣洪星鄉紅光村方坑嶺影視基地二期項目破土動工。該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將采用“拍攝+旅游+電商”模式運行,即拍攝期作為專業影視場景,休拍期則變身為游客體驗區。
“周邊許多閑置的民房現在都派上了用場,供劇組辦公、演員居住等。”紅光村黨支部書記金玉琴說,影視搭臺、文旅唱戲讓村民切實感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
紅光村的共富借助于影視,屯溪區黎陽鎮傍霞村的共富則得益于生態。
2022年5月,攝影愛好者許智輝在傍霞村首次拍攝到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壽帶鳥。圖片經網絡傳播后,全國多地的觀鳥愛好者紛至沓來。
借助觀鳥熱,村民陸有英將閑置的民房改建為擁有15張床鋪的民宿,村民柴劭萍將閑置的院子改建為擁有3個包廂的農家樂。
“目前村里只有50余張床位,觀鳥旺季一房難求,許多觀鳥愛好者只能到市區去住。”傍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敏強說,如今村中又有三戶村民將閑置的民房改建為民宿,明年村里的住宿容量有望達到120人。
“文旅與100多個產業行業緊密相連,充分發揮文旅產業的綜合帶動功能,通過‘百業+文旅’‘文旅+百業’帶動全域經濟社會發展,既是出路也是使命。”安徽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李東和教授認為,以文旅帶動共富的關鍵是打破產業邊界,以創新思維推動農文旅體康跨界融合,實現業態升級和價值重構。
如今,黃山市多地正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全域全業態新模式與新路徑,“文旅+”“+文旅”創新實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今年7月,黃山市首個“博物館+酒店”文旅融合創新項目——全季酒店(徽州雕刻博物館店)開業;8月,集游客接待、非遺體驗與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祁驛·群芳最”開館……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既是黃山市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推動黃山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契機。”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程燕表示,未來,黃山市會有更多文旅融合創新之作、務實之措,讓“詩與遠方”不僅可觀可賞,更可感可及。(記者 袁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