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八公山下,淮南王劉安曾在此地著述《淮南子》。
謝家集區,這座位于淮南市中部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小城,演繹過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留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典故,歷史悠久,景觀薈萃;19萬畝良田、8萬畝優質水面,擁有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瓦埠湖,物產豐饒,風景優美;現轄六個鄉鎮、五個街道和一個工業園區(淮南謝家集經濟開發區),鄉村振興,投資興業,百舸爭流。
淮河、東淝河與江淮運河更是在此共同構成黃金水道,在縣域經濟騰飛的浪潮中,謝家集區扎根自身,讓更多的人通過一飯一蔬看見他們,了解他們。
楊公鎮前瓦村:“小田”改“大田”
謝家集區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地勢高洼不平,田塊零散,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無法實現,而且青壯年勞力大都外出務工,農民種植糧食的生產積極性快速下滑。
楊公鎮前瓦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自2014年上任以來,最關心的事情,是村里的地怎么才能獲得好收成,村民怎么才能增收。
“我看著荒廢的地很著急,村兩委班子不停開會加班討論解決方案。最后,經綜合研判,2020年,村里決定在全村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大托管,在整村推進試點。”
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自愿的原則,與農戶簽訂托管協議,將零散農田匯總在一起,由鄉鎮黨委、政府進行集中平整,實現“小田”改“大田”,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托管給專業經營主體。
老李的地就是托管而來的,共有2200畝。他的試驗田與農業公司簽訂合同,按照農業公司需求育種,目前有8個品種在稻田里試種,“根據畝產的產量進行甄別,土地整合之后現在畝產有1500斤,可以直接走市場,土地不會浪費而且賺錢。”2021年以來,謝家集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實施主體,狠抓農業生產統一托管經營試點工作,全區已在20個村開展農業生產大托管試點,托管面積5萬余畝。
前瓦村獲得了“逆襲”。以前,村子地處偏僻、資源貧乏,村集體經濟多年“零收入”,這幾年,村集體經濟“家底”越來越厚,去年突破20萬元,成功上演了一個集體經濟“空殼村”的“逆襲”。
孫廟鄉:回到家鄉 才有好吃的甲魚
孫廟鄉緊靠瓦埠湖畔,背山靠水,具有近3萬畝的水資源,湖內有萬畝水生蔬菜基地。
瓦埠湖水質及水生產品天然無污染,特別是素有瓦埠湖“三秀”美譽的銀魚、毛刀魚、瓦蝦,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古為貢品,今為貿易出口的重要水產品,聞名省內外。
小小的孫廟鄉里,卻有一處運往長三角的甲魚養殖基地,老板從杭州回到家鄉,“逆行”成功。
甲魚養殖基地要求灌溉水源優質、生態環境好、灌溉條件充足,“單個池塘面積不可過大、池水深度不能太深、夏天太熱需要增氧機,為了避免甲魚逃脫,還需要安排罩網。”養甲魚是一個精細活,丁善鴻和搭檔老陳帶著多年的養殖經驗從杭州回到淮南,瓦埠湖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甲魚的投喂飼料有兩種,分別為動物性餌料、植物性餌料。其中的動物性餌料就是丁善鴻從距離養殖基地兩公里的瓦埠湖捕撈而來,新鮮營養,是甲魚最好的食物。“這也是我們甲魚好吃的秘訣,成本還很低,所以回到家鄉是我們最正確的選擇。”
孤堆回族鄉:“好豐景”一茬接一茬
過去,孤堆回族鄉種植品種單一,農民人均收入較低,制約著全村的發展。鄉村兩級干部一邊挨家挨戶走訪農戶、聽取意見、座談討論、組織參觀,一邊組織黨員干部帶頭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劉茂彬就是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從全國蔬菜集合基地——山東壽光遠道而來。
他的大棚蔬菜基地變季節性種植為常年性種植。孤堆回族鄉借現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之力,打造了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劉茂彬建造有蔬菜大棚8個,占地165畝,實行反季節蔬菜種植。走進大棚,只見滿棚的西紅柿植株排列整齊,長勢十分旺盛,鑲嵌在綠葉之間的西紅柿果實錯落有致,鮮亮可人,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的大棚蔬菜基地建設項目采用EPCO建設模式,所以我除了種植以外,還要營銷運營。”劉茂彬需要通過市場化方式,全鏈條參與大棚的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
除此之外, 淮南市賽蘭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是鄉里非公企業聯合黨支部里的一家企業,公司的酥瓜生產基地占地面積是20畝,建有20個標準化日光大棚,年產酥瓜在8萬斤左右,工人們除了在基地里干點雜活,加上種莊稼、光伏發電等其他收入,每年有1萬多塊錢的固定收入。
望峰崗鎮:“環環相扣”的黑魚
2023年10月,望峰崗鎮周郢村的黑魚養殖基地里,村民們拉網,捕撈,分揀,裝車,近30萬斤黑魚被運送到幾里外的食品加工企業,數小時后即可直達消費者餐桌。
2022年9月,鎮里將周郢村和劉崗村現有的水面進行整合,村集體合作社從農戶手里把土地集中流轉過來,經整修后發包給養殖大戶,目前一期養殖面積近500畝。
2023年5月,周郢村黑魚養殖基地里第一批黑魚魚苗投入,通過雙招雙引進入鎮里的安徽味咚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延長產業鏈,負責產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和銷售,環節緊扣,望峰崗鎮政府對黑魚產業鏈的考慮面面俱到。
“我們的養殖模式是農戶+合作社+公司,村里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途徑是收取一定的管理費,保守估計今年一個村收入大概在10萬以上。”鎮黨委書記盧奇介紹。
未來,盧奇對黑魚養殖基地有更詳細的規劃。基地研學、黑魚垂釣、農業觀光······需要一步一步謀劃。除此之外,當地還大力發展南美白對蝦、西紅柿、錦鯉等特色產業,在強村富民路上的探索從未停止。
我們通過吃穿用度看見鄉村,了解鄉村。謝家集區是安徽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副區長王煒想展示更多的“謝家集變化”無法一一呈現,對全區來說,“鄉村振興”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步一步仍需向前的具體日常。
在安徽,他們從未停止腳步。(王騰 焦明仁 劉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