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條六尺巷,寬不過六尺、長不過百米,卻被稱為“最寬”的巷子。
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桐城張吳兩家發生宅基地糾紛,張家人寫信向在京為官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求助,張英回詩一首,寥寥數語,寓意綿長。張家收信后主動退讓三尺,吳家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禮讓和諧的傳世佳話。
2024年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桐城六尺巷,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習近平總書記說,六尺巷承載著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六尺巷很短,流傳的歷史很長;六尺巷很窄,承載的道理很寬;六尺巷很小,蘊含的意義很大。今天我們邀請桐城市相關專家學者、基層治理一線的工作者、文旅主管部門的負責人等,共同探討“六尺小巷”背后蘊含的故事與哲理。
對話嘉賓:
張新富 桐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學者
喬麗娟 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魯振國 桐城市司法局文昌司法所所長
黃婷婷 桐城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副局長
節目訪談現場
【主持人】“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代大學士張英的這首詩名滿天下。六尺巷文化背后體現出的謙讓精神,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助推劑。
桐城是中國文都,鼎盛的文風是從兒童的集體記憶里開始的。請問張新富老師,桐城的鼎盛文風因何而來?
【張新富】第一,桐城市的地理特征所決定。桐城西北是大別山,東南是長江,這是一個南北狹長通道,在古代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人口大量的移動,多種文化在這里交融,產生了這種文化現象。
第二,地方自然資源所決定。桐城土地肥沃、溫度適宜、交通便利,這造成了桐城人在農耕社會,種好田就有飯吃,讀好書就有上升的空間。“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所以形成了可耕可讀的風氣。
第三,桐城派文化最大特征是清正雅潔,為清朝政府鼎立中原后文化建設做出貢獻,得到朝廷的認可,所以桐城派文化也得到了推薦。
第四,文人抱團取暖、上下提攜,也使桐城一方的文化得到了發揚。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桐城文人的價值體現,桐城很多文人不做良相就做良師。姚鼐、吳汝綸退出江湖以后,創辦了大量的書院,吳汝綸創辦了桐城中學,使桐城文化得以延伸,造就了桐城文風昌盛。
位于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
【主持人】剛才講到了謙和禮讓的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我想問一下喬書記,在基層治理方面,如何運用“六尺巷工作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呢?
【喬麗娟】其實六尺巷寬不過兩米,長不過百米,但是它所蘊含的鄰里之間以和為貴、和諧禮讓這個“禮”字已經早已深入人心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禮讓包容和諧,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居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就像基層社區治理一樣,很多鄰里糾紛,無非就是噪音、漏水、私搭亂建等小事情,小矛盾有時候也會引發大矛盾。我們在調解的過程中,會帶矛盾雙方到六尺巷走一走,讀一讀張英的家書,很多糾紛得到及時化解,避免發生更大的不可調和的后果。
【主持人】我們今天在六尺巷走訪的過程中,看到有一處房子叫“讓園”,“讓園”的用途是什么?
【喬麗娟】“讓園”是我們居民議事點的小工作室,居民有什么事都可以在里面商議。六尺巷工作法“六事六前”,“第二事”就是居民說事,我們社區無論是業委會的成立、選聘物業,還是公共設施的建設、停車場的劃分、晾曬區的建立等,全程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聽取大家的意見。
社區工作人員運用“六尺巷工作法”進行家庭糾紛調解
【主持人】在基層治理過程中,有沒有具體案例,跟我們分享一下。
【喬麗娟】我們社區有個很舊的公司宿舍,院子不大,只有18戶居民,因為多年前的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鄰里關系比較緊張。大院衛生也不是很好,一點點綠化全成了菜地。18戶人家有18個意見,創下了社區民警一天出三次警的“戰績”。我們主動上門,挨家挨戶跑,先找黨員戶談心,再找群眾戶交心。問清楚訴求,再耐心講解六尺巷的典故,心結慢慢解開了。衛生應該怎么搞?綠化應該怎么保持?他們經常到活動室來議事,大家說了算。現在這個小院子菜地變成了綠地,衛生有人搶著打掃。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一個拿手菜,大家在一起過了和諧歡快的中秋節。
【主持人】君子和而不同,只要人與人有認知、利益的差異就會有矛盾。然而很多棘手的問題,在中國能通過人民調解來解決。請問魯所長,你在日常司法工作中,是如何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的?
【魯振國】我們在做具體調解工作中,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化解大量的矛盾糾紛。結合幾代法律工作者的智慧和結晶,我們也創造了“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六尺巷工作法叫六步走。
第一步是“聽”,要認真的傾聽當事人的陳述,還要與當事人之間產生共情、感同身受,就能辨別的出來他所思、所想以及他的訴求。
這就是引出了第二步“辨”,辨明是非,晰法明理。
第三步是“勸”,就是勸導,這也是調解工作中的核心,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我們在晰法明理之后,來進行有效的疏導,勸導雙方當事人心里的郁結。
第四步是“借”,借這塊我們一般是借力調解,比如借助相關的部門或者是社區村委會,一起來合力調解矛盾糾紛。
第五步就是“讓”,我們引用六尺巷的典故,來進行勸導。
最后一步才達成“和”。調是手段,解是宗旨。但是更關注的是案結事了,最終達成人和。
【主持人】這“六步”中哪一步是精髓?
【魯振國】每一步都重要,但最核心的還是“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的當事人認為“憑什么我先讓”,或者“我讓了之后他不讓怎么辦”。所以說,我們在“讓”的過程中也思考很多,希望促成雙方互諒互讓,找到平衡點。“讓”不是沒有原則的“讓”,不能與法律相悖,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讓”多大的幅度、怎么“讓”、誰先“讓”,這都是調解工作中的策略問題。
“讓”的時機也很重要,不是無原則的,或者上來之后直接引導雙方當事人讓步。要晰法明理之后,讓他認識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過失,然后才引導他進行讓步,最終促成雙方是互諒互讓。
把握“恰當”兩個字。也就是說促成雙方讓步,或者是引導一方先讓的時候,一定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火候到了,然后引用出六尺巷的典故,引導對方當事人,或者是雙方當事人進行讓步,真正從解開雙方當事人心里“疙瘩”的角度去處理問題。
我們做調解工作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叫三治融合:自治、德治和法治。自治就是村民自治,法治是保障,德治作為補充。六尺巷的典故文化,就是一種德治的體現,在具體調解工作中,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所以我們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來進行調解糾紛,也就是情法理相融合。
司法工作人員運用“六尺巷工作法”進行勞資糾紛調解
【主持人】今天在桐城六尺巷,我們看到了游人如織,很多人結伴專程趕來,沉浸式體驗六尺巷文化。請黃副局長先跟我們網友推介一下桐城市。
【黃婷婷】桐城市是桐城派故里、院士之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桐城有山有水,位于大別山東麓,交通十分便捷,古為七省通衢之地,現在是安慶市的北大門,合肥都市圈南翼門戶。桐城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東川,西部的龍眠山蜿蜒俊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波光粼粼的龍眠河穿城而過,為整個城市增添了許多靈動和詩意。東部的嬉子湖煙波浩渺,這里是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地方。桐城有人有文,我們有句家喻戶曉的民間諺語,叫窮不丟書,富不丟豬。這里文風昌盛,有“文章甲天下”的美譽,先后走出了5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主持人】如今桐城迎來高光時刻,六尺巷的這波流量可謂“潑天”,這為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機遇。爾濱的冰雕很迷人,淄博的燒烤很誘人,桐城市如何抓住這波流量,助推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
【黃婷婷】首先是搶抓機遇擦亮“三個”文旅品牌。第一個是六尺巷品牌,深挖六尺巷背后以和為貴、和合共生的深刻文化內涵,打造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第二個是擦亮桐城派品牌,做好桐城派文化解讀,推進桐城派文化保護傳承和利用。第三是擦亮黃梅戲品牌,創排出更多優秀的黃梅戲精品。
改造后的張家吳家歷史陳列館(航拍圖)
【主持人】感謝四位嘉賓給我們帶來精彩的分享,也為桐城的昨天、今天、明天喝彩,我們也期待今天每一位的美好愿景,能在明天綻放出美好的花朵,期待文都桐城文化傳佳話,“網紅”變“長紅”。
【主持人】六尺巷不僅是一條歷史巷道,更是安徽人民謙和禮讓精神的象征。這里承載著桐城派的深厚文化底蘊,見證了諸多文人墨客的風采。走在六尺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我們也希望能夠把六尺巷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讓更多的人了解安徽、走進安徽。
出品人/總監制:章理中
策劃/監制:陳寶紅
執行策劃:楊玥玥、黃娜娜
編導:鄭強強、張弓
主持人:高佳
攝影:鄭強強、許康、鄒韓欣、程子恒
AI制作:高明君
視頻剪輯:鄭強強、梁前輝
海報設計:周紀萌
支持單位:中共桐城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