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當前的位置: 中安在線
在皖南的青山翠谷間,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徽派古村靜臥千年。這里,白墻黛瓦的馬頭墻錯落有致,雕梁畫棟的徽州三雕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作為中國首個鄉村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省黟縣西遞村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墨,在保護與傳承中書寫著鄉風文明的嶄新篇章。
楹聯家訓:鐫刻在門楣上的道德密碼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快樂每從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虧來”——漫步西遞村巷,254副古楹聯如星辰散落,其中75副家訓楹聯更成為村民的“精神門楣”。村“兩委”創新推行“一戶一楹聯”制度,將“忠孝勤儉”的古訓化作日常行為準則:每戶認領一副楹聯張貼于家門,內容納入村規民約與積分考核。年度積分達90分可獲評“最美家庭”,低于90分則扣發“門前三包費”。如今,楹聯不再是墻上的裝飾,而是村民心中的戒尺,更是游客眼中的文明風景線。
民俗新生:節慶民俗演化文明新風
省級非遺“拋繡球”變身集體婚禮:新人們身著傳統服飾,在祠堂前宣讀“婚事新辦承諾書”,以植樹紀念替代高額彩禮,用集體宴席取代鋪張排場。春節期間,打食桃、寫春聯、剪窗花等非遺元素融入“鄉村春晚”,游客與村民共舞魚燈、同唱村歌,傳統年俗在文明中煥發新生機。
如今,一條由100節板凳串聯而成的“長龍”正在西遞的青山黛瓦間蜿蜒游走。當百米長的龍身在夜幕中點亮200余盞紅燈籠,當年輕志愿者的紅馬甲與古村馬頭墻交相輝映,這場持續六百年的非遺盛宴,正以青春之名書寫著新時代的精神傳奇。當眾人齊心協力托舉“板凳龍”穿行于西遞的古巷,那些鐫刻在門楣上的楹聯家訓,仿佛也在與龍燈的低吟共振,訴說著“作退一步想”的處世哲學,此刻板凳龍上閃耀的燈光便成為流動的文化符號。
制度創新:古訓里長出的現代治理
紅白理事會以“作退一步想”古訓為魂,制定《紅白事辦理標準》:公車接親遭禁,白事宴席限10桌,哀樂替代鞭炮,生態殯葬成共識。設立調解工作室,以“聽、理、勸、借、退、和”六字口訣化解糾紛,487起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8%。積分制管理將文明行為量化:參與非遺傳承、志愿服務的村民可獲額外加分,年度“紅榜”家庭獲評“最美村民”“孝星”,“黃榜”家庭則扣發資源保護費。“西遞大媽”志愿服務隊與義務打更隊成為流動的文明風景線——非遺傳承人教游客刻徽雕,鄉賢“五老”巡邏時高喊“防火防盜、文明守規”,守護古村夜夜安寧無火災。
今日西遞,婚喪簡辦率達100%,封建迷信絕跡,村民文明素養顯著提升。全國首個古村落保潔標準“七無四顯一不超”獲評“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古村環境與鄉風文明相得益彰。這里的實踐證明: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見現代治理,傳統村落不僅能留住鄉愁,更能煥發出時代新顏。
在西遞,每一塊磚雕都鐫刻著家風,每一副楹聯都傳遞著美德,每一場非遺活動都滋養著文明。這座千年古村以非遺為筆,以移風易俗為卷,繪就了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村鎮生動圖景,更為中國鄉村治理提供了“文化為根、融合為徑、制度為翼”的西遞方案。(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