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石壺,內含乾坤;威嚴鐘馗,震撼心靈。
1月15日,在2025中國·靈璧農文旅電商嘉年華現場,非遺市集人頭攢動。
磬石雕刻出的石壺上,銘文、圖案等元素引人關注,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靈璧磬石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吳河江為觀眾細致講解。
年近花甲的吳河江先生,是靈璧縣人。他自幼酷愛篆刻、書畫,20多歲被招入靈璧工藝廠。幾十年的雕刻生涯中,吳河江以靈璧磬石為原料,不斷研究和探索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石刻特點,它的作品既保留古韻又體現創新。
“靈璧磬石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石材!”吳河江對家鄉特產十分自豪。
據吳河江介紹,現在的靈璧磬石雕刻既保留了古代皇宮制磬技藝,又延承漢代石刻線畫特點,并加入圓雕、鏤雕、浮雕、影雕、微雕等多種工藝,發展成為制作日常用品、文房用品,以及文人雅士喜愛的收藏品。
守護,是傳承非遺的初心,更是創新的基礎。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吳河江對靈璧磬石雕刻一直保有極大熱情,也通過自身努力守護這門傳統技藝。
“手藝需要傳承,在傳承中才能發揚光大”,是吳河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今,他將磬石雕刻技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讓這份非遺瑰寶更好延續下去。
“作為非遺傳承人,最重要的就是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潛心創作精品,為下一代多留下寶貴作品。”吳河江說。
在與磬石雕刻兩個展位之隔的展棚內,一幅幅鐘馗畫格外醒目,“萬應之神”鐘馗在畫卷中威嚴依舊。
這些鐘馗畫作皆出自王廣振之筆。
王廣振先生,1958年出生于靈璧書香世家。其父是著名書法家王肇基教授,其大伯是著名國畫家、廣州美院王肇民教授。
他自幼跟隨父親和大伯學習書畫,后考入淮北煤師院(現為淮北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后,王廣振又師從書法大家葛介屏和李百忍等,進一步提升書畫創作水平。
王廣振在接受采訪時說,得益于縣委、縣政府大力宣傳推廣鐘馗畫,這項非遺技藝才能更好傳承與發展。
對鐘馗畫創作,經過多年深研王廣振有個人獨特的心得體會:“鐘馗畫屬于人物畫范疇,人物畫最強調精神。畫作如果沒有精神,就不能讓人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為此,他把東方國畫的技法與西洋畫的造型進行了有機結合,還把傳統民間畫法和現代生活氣息融合在一起去創作鐘馗畫,正體現了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出神入化的作畫技藝。
為什么說王廣振的生活態度是“樂觀向上”的?背后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2000年,王廣振的妻子因患重病導致全身癱瘓,臥床不起。由于兒女在外地,照顧妻子的重擔全部落在王廣振一個人身上。數十年如一日,王廣振用大愛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錚錚誓言。
他是“靈璧好人”“宿州好人”“安徽好人”。
在照料妻子之余,他沒放下作畫這項事業。從王廣振的作品中,可以感受用水墨之情渲染出的人間大愛,體現出歷經困難仍不失信心并抱以樂觀與堅韌的生活態度。
在采訪中,王廣振強調了他創作鐘馗畫的“大寫意”手法。“大寫意是一生所追求的,是心靈對生活的反應。”
此外,作為靈璧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宿州市靈璧鐘馗畫研究院院長,王廣振還在非遺傳承上下了大功夫。“鐘馗畫應該結合靈璧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院校、其他創作技法等,這樣鐘馗畫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在靈璧縣多所中小學內都設有鐘馗畫培訓基地,王廣振會定期到學校里去給孩子們講解傳授鐘馗畫創作技法。經過他的指導,不少后起之秀成為推動鐘馗畫更好發展的年輕力量。
菠林喇叭、靈璧鐘馗畫、靈璧磬石雕、靈璧琴書、靈璧大鼓……這片靈秀之地,非遺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編制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名錄。
同時,靈璧鼓勵傳承人開展收徒傳藝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事業,建立起老中青相結合的傳承梯隊,為非遺傳承儲備后續人才;將非遺項目融入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點,讓游客近距離欣賞和體驗非遺魅力,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在靈璧,深厚的文化積淀為靈璧提供了大量非遺資源,如吳河江、王廣振等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精心呵護傳統技藝,一批批年輕人喜歡上非遺、鉆研起非遺。這片充滿魅力、底蘊和神奇的土地,文化之花必將結出累累碩果。(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調研采訪組 王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