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要發展,關鍵靠產業,靈魂在特色。制刷作為一門傳統手藝,伴隨人民勞作已傳承數千年,但安徽省潛山市源潭鎮卻將其做出了“新名堂”。在這里,“可承受1300多攝氏度高溫”“刷毛密度可達每平方厘米3萬根”成了制刷的新標簽。
潛山市源潭鎮刷業高新創業園二期一角。儲志偉 攝
在潛山市億達刷制品有限公司,大型輥刷擺放在廠房內。據介紹,與用于生產過程中包裝清洗的普通輥刷不同,這些名為“百潔布刷輥”的產品主要用于國產大飛機C919機翼上鋁板的打磨。
不僅是大飛機產業,軍工、液晶顯示等領域同樣涌現出不少“源潭造”高精尖刷。如今,這座大別山腳下的小鎮,刷業產值已突破百億元,吸引近3萬外地創新創業人才來此發展。散布村鎮的小產業是如何發展成行業規模國內第一的特色產業集群?記者近日來到安徽潛山一探究竟。
白手起家
在潛山市源潭鎮刷業特色小鎮·小鎮客廳展館,記者看到各種類型的刷子整齊擺放在展廳里。從泛用家庭清潔的軟毛刷到光伏面板專用的清潔刷……各類刷子一應俱全。“千個產品,萬種型號。”該展館講解員周婧概括,“無論家用或是企用,清潔還是拋光,市面上所有類型的刷子,這里基本都能做出來。”
據介紹,當地生產的環衛刷、工業刷等在國內市場銷售占據明顯優勢,并在海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
“村鎮資源稟賦有限,要做大特色產業并不容易。”源潭鎮經濟發展辦主任孫倫芳感慨,“從這門手藝落地源潭,到現在已有數十年,持續發展壯大。”
最初,制刷手藝從長三角地區傳入源潭鎮,當地多余豬毛得到充分利用。從此,這門技藝扎根源潭。
“有手藝就能做產品,有產品就能出價值。”安徽安德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云節回憶,為了改善生活條件,上世紀70年代他曾去西部地區銷售油漆刷。
胡云節說:“當時,四川等地很多企業制作家具,油漆刷需求較大。靠著技術優勢和產業先發優勢,我們生意做得還不錯。”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尋求致富路徑,不少村民選擇走出潛山,向外售賣各類刷子。這些走南闖北的“背包客”,在貿易中也逐漸發現有更大利潤空間的新產品——工業刷。
“最開始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部分廠家與我們溝通,希望可以制作與他們生產線配套的刷子。”胡云節說,“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特別是后來中外合資企業不斷涌現,流水線生產模式成為主流,與之配套的工業刷需求逐漸增大。”
據了解,當時國內工業刷主要靠進口,價格昂貴。源潭人將制刷工藝加以改造,很快生產出符合工廠生產所需的工業刷。憑借價格優勢,源潭刷業不斷做大,走向全國。
孫倫芳表示,隨著應用越來越廣泛,刷子需求擴大,帶動當地制刷生產規模不斷壯大。小鎮上,制刷作坊遍地開花,這也為小鎮后續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建設園區
安徽安德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在調整拉絲機參數。“不同類型的刷子所需刷絲直徑不同,所以需要調整拉絲機參數讓生產的刷絲與握把相匹配。”胡云節說,靠著賣刷,他們去年實現了4000萬元左右產值。
作為第一批“背包客”,胡云節認為,從小作坊生產到規模化生產,產業園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本世紀后,當地政府聚力打造本地支柱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制刷產業發展時間早,優勢最為明顯。同時,‘背包客’受沿海地區企業影響,思想較為開放,主觀能動性較強。”源潭鎮黨委副書記朱勁松回憶,“制刷由此被確定為主導產業。”
2002年,當地按照集聚式發展思路,建立民營經濟園區,引導散落在集鎮各地的小微制刷作坊及企業入園,并配備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助力園內企業實現規模化、集聚化生產。
記者來到園區內安徽振達刷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張復厚向記者展示了他們自主研發的光伏清潔機器人。“這臺機器人可以沿著光伏面板水平移動,通過自動識別進行清洗。”張復厚說,這些產品比常見掃地刷等產品附加值更高,利潤空間更大。據了解,目前該產品訂單已經突破800萬元。
“做高附加值產品需要大量研發投入,資金支持很重要。”張復厚表示,在園區有專人對接企業,能夠便利享受政策優惠。2023年,他們公司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00萬元。
2009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源潭“中國刷業基地”稱號,園區建設日益成型,不斷發展壯大。“村鎮要發展產業園,突破資源稟賦限制是關鍵。”朱勁松說,他們以資金要素為抓手,拓展融資渠道,靈活運用金融工具,為園區基礎設施和扶持政策提供保障,壯大園區經濟。“園區發展好又可以反哺村鎮。舉例來說,我們通過銀行貸款獲得融資以建設園區,通過對輕工刷業生產設備投資額給予20%補貼等扶持政策促進園區發展。產業做大,企業實力增強,銀行也就更容易放貸,實現良性循環。”朱勁松說。
集群成勢
在安徽日日行清潔設備有限公司內,記者看到車間內工人們忙忙碌碌,從洗地機車身毛胚件壓鑄到環衛刷等零部件組裝,一臺洗地機便制造完成。該公司總經理張紀成表示,今年上半年他們銷售整機3000多臺。
從單純制刷到整機制造,產業上下游進一步完善。隨著制刷企業高度集中和規模擴大,受物流成本等因素驅動,產業鏈上下游將逐漸在區域集聚,進一步增強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2011年,源潭獲準籌建省級潛山源潭經濟開發區,不僅要求縱向分工明確,也要求橫向緊密協作,打造源潭鎮刷業特色產業集群。
源潭鎮安徽保之林刷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熱熔條刷生產線正快速運轉。該公司負責人張時俊表示:“與普通清潔刷不同,這種專用于液晶面板生產過程清潔的刷絲精細度要求極高。售價能達到普通條刷的2倍到3倍。”橫向產品向高附加值轉化的產業發展勢頭逐步顯現。
源潭鎮黨委書記徐海洋認為,企業做產業,政府做生態。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要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呵護企業努力創新,推動產業蓬勃發展。
據介紹,當地著力優化園區生態,圍繞吸引匯聚各類要素資源,搭建了四類平臺載體:
一是產業集聚平臺作為物理載體。據了解,當地建設總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的刷業產業園,推出入駐園區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在園區集聚。
二是創新孵化平臺作為產業培育載體。對于未達到入園標準的中小微企業,建設共10萬平方米源潭刷業高新創業園,實現拎包入駐,快速成長。
三是產品展示平臺作為品牌推廣載體。高標準建設刷藝小鎮客廳,堅持圍繞“鎮當城建、產城一體”推進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提升刷藝小鎮軟實力,增強招商引資能力和特色產業品牌價值。
四是刷業商會平臺作為交流互動載體。2017年,全省唯一設在鄉鎮的省級行業商(協)會安徽省刷業商會成立。通過推動開展招商引資、行業自律、企業家培訓、“金刷工匠”評選等活動,促進產業集群內溝通協作程度不斷提高。
徐海洋說:“除了平臺載體,我們還設立省級刷制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發中心、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公用型保稅倉庫等,營造涵蓋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生態。”
數據顯示,2023年,潛山市源潭鎮刷業經營主體達4000余家,產值超百億元,行業利潤率12%左右,營業收入近90億元,出口創匯6673萬美元,集原材料生產、刷產品加工、研發、銷售、信息、物流等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在刷業小鎮已逐漸形成。